行业热点

150 亿比特币归属争议:美国执法合规与长臂管辖的博弈

发布日期:2025-11-22 10:28
Chain Icon
欧易OKX
OKX是全球十大虚拟货币交易所之一,支持90多个国家地区的法币充值服务,是法币入场和提现的重要通道之一。

In 2025,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nounced the confiscation of 127,000 bitcoins under the name of Cambodian businessman Chen Zhi, valued at a staggering $15 billion. This unprecedented seizure of cryptocurrency sparked global debate. The incident traced back to 2020 when the 127,000 bitcoins from the LuBian mining pool were "stolen". Through technical tracing reports from the National Computer Virus Emergency Response Center and on-chain data tracking, the mysterious veil of asset circulation was revealed. The US claimed "legal enforcement"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questioned "extra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leading to sharp opposition. This incident reflects the rule conflicts and power struggles in cross-border digital asset governance.

150 亿比特币归属争议:美国执法合规与长臂管辖的博弈

150 亿比特币归属争议:美国执法合规与长臂管辖的博弈

事件核心:技术漏洞与资产流转的关键脉络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技术溯源分析报告》明确指出,LuBian 矿池资产 “被盗” 的核心诱因是技术合规缺失。该矿池未遵循行业通用的 256 位二进制随机数标准生成私钥,擅自采用 32 位二进制随机数搭配非加密安全的 MT19937-32 伪随机数生成器,导致私钥破解难度大幅降低,理论破解时间仅需 1.17 小时。这一系统性漏洞,为攻击者精准获取资产控制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链上数据显示,这批资产在 2020 年 12 月被转移后,并未像常规 “被盗” 资产那样被快速拆分变现,而是在特定钱包地址中沉寂四年。2023 年,境外安全研究团队 MilkSad 曝光的 CVE-2023-39910 漏洞,将美国司法部起诉书中的 25 个目标地址与 LuBian 矿池遭攻击地址直接关联。链上分析机构 ARKHAM 的追踪进一步证实,这些资产最终流向了美国政府控制的钱包地址,意味着美国早于 2025 年司法没收前就已实际掌控该批资产。

美国司法部的执法逻辑是:通过链上溯源技术锁定资产流向,证实其与陈志相关,再以司法程序完成权属确权。但这一过程中,美国始终未公开密钥获取的具体技术路径与完整证据链,仅以 “合法执法手段” 笼统回应,为事件的合法性争议埋下伏笔。

合理执法的表象:技术溯源与司法程序的形式合规

从美国的执法表述来看,其行动似乎具备一定的合规基础。一方面,区块链的公开透明特性为执法提供了技术支撑。比特币交易的分布式账本永久可查,通过聚类分析、地址关联等链上分析技术,执法机构能够精准绘制资金流向图,这也是美国锁定资产归属的核心依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指出,公开账本让大额加密资产交易难以遁形,专业机构可通过技术手段还原资金路径。

另一方面,美国构建了 “技术追踪 — 司法指控 — 没收确权” 的程序链条。美国司法部先对陈志发起刑事指控,再依据链上溯源报告作为关键证据,通过国内司法程序认定资产归属,最终完成没收。从其国内法框架来看,这一操作符合 “证据支撑 + 司法授权” 的基本要求。此前美国也曾多次通过类似方式没收涉案加密资产,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国内执法模式。

此外,事件暴露的技术漏洞确实触及行业安全底线。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强调,LuBian 矿池的违规操作违背加密资产安全基本逻辑,美国的行动在客观上也为行业敲响了技术合规的警钟,推动市场重视私钥生成、存储等环节的安全标准。

长臂管辖的质疑:管辖权冲突与程序透明的缺失

国际社会的核心质疑集中在管辖权合法性与执法透明度两大层面。根据国际法公认的属地与属人管辖原则,陈志的国籍国为柬埔寨,LuBian 矿池的主要运营地也在柬埔寨,柬埔寨本应享有优先管辖权。但美国无视这一原则,以 “数字资产交易具有全球性” 为由,凭借 “长臂管辖” 主张司法权限,实质是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侵蚀了他国司法主权。

更关键的是,执法程序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美国始终未公开密钥获取的核心细节,而私钥作为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凭证,其合法获取是权属认定的前提。无论是通过漏洞利用、第三方移交还是其他方式,美国都未提供可验证的证据,导致外界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绕过合法程序的违规操作。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指出,数字资产权属认定需遵循 “技术合规 + 法律确权” 双重标准,密钥来源不明的没收行为难以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同时,美国的双重标准加剧了争议。其一方面将自身没收行为定义为 “合法执法”,另一方面却对其他国家的跨境数字资产执法指手画脚。这种 “己所不欲偏施于人” 的做法,暴露了其在数字资产治理中的霸权思维,也让国际社会对其执法动机产生怀疑 —— 将没收的巨额比特币纳入 “战略比特币储备”,难免让人质疑其执法背后的战略利益考量。

争议本质:跨境数字资产治理的规则真空与权力失衡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全球数字资产治理体系的规则缺失与权力失衡。当前,各国对数字资产的法律属性认定尚未形成共识,有的将其视为商品,有的认定为虚拟资产,部分国家则未明确界定,导致监管标准碎片化。这种规则真空,让强国得以凭借自身优势扩大执法权限,而弱国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与制衡能力。

数字资产的跨境流动特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矛盾。传统跨境执法依赖司法协助条约与多边机制,但数字资产的技术属性让现有协作框架难以适配。美国凭借在链上分析、技术侦查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完善的国内司法体系,得以单方面推进跨境没收,而其他国家往往因技术或规则限制难以有效制衡。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的报告强调,数字资产治理需要 “技术合规 + 法律确权 + 国际协同” 的三重框架。但美国的此次行动,显然背离了国际协同原则,选择以单边执法替代多边协商,这不仅会加剧国家间的信任危机,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各国纷纷扩大跨境执法权限,破坏全球数字资产治理的协作基础。

结语

美国没收陈志 12.7 万枚比特币的事件,并非简单的 “合法执法” 或 “长臂管辖” 单选题,而是数字经济时代跨境治理矛盾的集中爆发。美国的行动既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溯源特性,具备形式上的司法合规性,又存在管辖权滥用、程序透明不足的明显瑕疵。

在数字资产日益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解决此类争议的关键在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各国应摒弃单边主义,通过多边协商明确数字资产的法律属性、管辖权划分与执法程序标准;强化国际协同,建立跨境链上数据共享、证据互认机制;同时完善技术安全标准,从源头降低合规风险。唯有如此,才能避免 “强者通吃” 的治理乱象,让数字资产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实现健康发展,这也是此次事件留给全球的重要启示。

Chain Icon
欧易OKX
OKX是全球十大虚拟货币交易所之一,支持90多个国家地区的法币充值服务,是法币入场和提现的重要通道之一。
分享到: